发布日期:2025-01-30 16:22:30浏览次数:
作为媒体,实在见证了太多本身参数配置不差的新能源车★,碍于拉胯的制造能力,最终只落得一个不温不火的暗淡结局。至于说的是谁★★★,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理性客观地讲★★★,每一项都必须做到★★★。只有这样,★★“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才不会是仅仅停留在自嗨层面的口号。当然,还有一点往往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囤货”的重要性。
对于所有主机厂来说,除非你拥有十分傲人的品牌吸引力,让大家没有任何怨言的等待★★,或者在补偿政策上令大家感到诚意满满无法拒绝。
就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及那样★★★,“产品给不给力★★★,决定的更多是销量下限。与之对应,产能给不给力★★★,决定的才是销量上限★★。”
只要交付环节出现什么偏差与失误,诸多虎视眈眈的劲敌★★★,一定会冲上来大快朵颐的分羹★★。互相之间的订单抢夺比比皆是,朴实无华的商战就是这么不留情面。
可问题是,本能通过囤货的方式让乐道L60的处境变得更好★★★,为什么就不去做呢★★?今年的中国车市,每一家主机厂都处在充满荆棘的丛林中抢肉吃,继续佛系与温吞水下去只会被狠狠教训。
也恰恰基于如此背景,化解困局的办法肯定是多维度。譬如★,提前与核心供应商的打合,为之后的扩产做好准备工作;譬如★★,老板绝不能做甩手掌柜,要对制造端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再譬如,对于直接负责人一定要有足够的施压,立下“军令状★★★”都不为过……
回头来看,俨然感觉十分的讽刺,尤其是当得知乐道L60整个10月的交付量仅有4,319辆,心中更加的五味杂陈。
这就要求一款具有爆款潜质的新品,刚刚进入预热阶段,其对应的工厂已经开足马力抓紧制造。到了上市环节★,该品牌已经将几千辆“底牌”牢牢握在手中★★,并且整个供应链也得以磨合完毕★★★、迅速爬产。
平心而论,结合其18★★.68万元的起售价,以及诚意满满且学会做减法的产品力,这款B级纯电轿车★,俨然锁定了成为又一辆★★“爆款★”★★★。24小时大定31★★,528辆,亦是最好的佐证。
奈何,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选择死要面子活受罪★★,导致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接下来,则寄希望制造端不要再掉链子。
相比之下★★★,在我心中,更多感受到的则是小鹏P7+,想要做到“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的野心。
而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机会转瞬即逝,一旦抢占不了先发优势,便会陷入到与后来者的缠斗之中★★★。”
但到了智能电动车时代,竞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因此,很多环节都在压缩与打合,讲究极致的高效,“囤货”便是衍生出的招数★★。
由此不禁想起北京时间9月20日,乐道L60入场后★★,第二天专访环节李斌那段引发巨大争议的观点★。
但今天的文章★,并不想展开分析小鹏P7+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或者说讨论它能够爬升到多高的位置。而是想借着其入场的契机,抛出一张令人思考颇多的实拍图片。
★★“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推出一款新车★,第一个月就能产1万辆,这不符合行业的客观规律,除非你囤一批车在那里,我们不想干这样的事情。”
从内容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各种配色的小鹏P7+★,位于这家新势力造车广州工厂的空地上整整齐齐的逐一排开,伴随着即将落下的夕阳,不知为何压迫感十足。
而大吉利旗下近期推出并且销量爆棚的星愿以及银河E5,两款纯电小车显然同样都尝到了类似做法的甜头。
即便按照李斌对于这款产品目前制造端透露的规划与节奏:“我们的预期是10月达到5000辆,12月达到1万辆,明年1月至少达到1.6万辆,明年3月攀升至2万辆。★”
再拿今年中国车市绝对的顶流★★★,10月单车型破2万辆大关的小米SU7为例,其之所以能够在上市初期短短32天之内做到交付破万,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提前生产出的那几千辆★★★“创始版★★”车型。
身处令人眼花缭乱★、新品层出不穷的中国车市,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耐心,目前来看普遍不会超过8周左右甚至更短。
而将视角放大,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浪潮愈发猛烈★★★,之前遵循的很多玩法都在发生颠覆。传统燃油车时代★★★,一款新品从预热★、亮相、预售、发布、交付★,每一步几乎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一经发布★,便能将它们源源不断送到迫不及待的车主手中★★★。一方面★,声势浩大的打响了抢夺终端份额的第一枪;另一方面★★,也为其制造端紧锣密鼓的爬产,争取到了非常难得可贵的时间★★★。
反观极氪7X,虽然顶着特斯拉Model Y与包括乐道L60、智界R7★★、阿维塔07、全新智己LS6在内诸多竞品的围攻压力★★,但从目前官方披露的数据来看,它还是在40天内将17,000辆新车交付到了自家车主手中。
当剩余几位同期杀入中型SUV细分市场的选手★,尚处上市与交付之间的空档期时,极氪7X早就开始疯狂的收割★。
面对上述结果,一方面必须为这家拥有整个大吉利背书新势力造车的爬产能力所点赞★★★,另一方面同样应该学习它囤货的明智之举。